《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教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 ……此处隐藏2388个字……,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5学习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细小关节部分来理解,由表及里的领会作品的意思。
初步认识和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中学语文学习的特色及基本方法:独立思考、想象联想、由我及人与由人及我,等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中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因此,从内容到方法,它的学习都应有一个恰当的过渡。所以,我们应从内容上着手,引导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的进程上来。
就本篇课文而言,第一课时便也应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进入作品的核心要点。因此,指导学生从细小关节部分入手,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联想,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指导的难点所在。
方法要求
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品,在声音表达与意思理解中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明确地提出小问题,让学生从小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大问题。
时间安排
第1课时共3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1、(登高望远,山外有山)
2、导入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阅读感知与指导
1、范读。在听读中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感情基调。(这步很容易完成)
2、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由朗读来理解“我”的思想感情。(这步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懂,只能是一知半解,但也足够了)
3、解读。师生共同解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点难度,稍稍点拨,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得通的:我们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多时候也常常一个人发呆,遐想万千?你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4、阅读指导
(1)年幼的“我”经常想一个什么问题?妈妈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2)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后,“我”看到了什么?这给“我”什么样的打击?
(3)在失望而归之后,“我”后来是怎么做的?(在失望而归之后,我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妈妈,那个海呢?既相信又怀疑)
(4)长大的“我”是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难点所在)
三、学习互动与交流:长大的“我”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
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理解和体会“我”长期坚持不懈的追寻和探索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怀着永不放弃地好奇心,坚持不懈地探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调整顺序: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把这三个诗句重新排列
爬上山顶——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
②如果把它们的顺序巅倒过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失望——爬上山顶——鼓起信心向前走……(爬上山顶——失望;失望——爬上山顶,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决定了最终找到妈妈说的那个海?
(失望——追寻……找到那个海)
(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是学生可以自己领会得到的)
3、从“我”的经历,你觉自己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
(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好奇心、有恒心)
四、诵读感悟
1、深入品读作品,思考:诗歌中的那个“海”的涵义?
2、理解下列词语在作品的含义
痴想隐秘铁青诱惑喧腾漫湿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